在线配资
6月10日,“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”拍卖活动中,一款显示为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拍出108万元的成交价格。这并非Labubu第一次出圈。2024年以来,泡泡玛特旗下原创潮玩IP“Labubu”在全球爆红--从东南亚到欧美,从社交平台到线下门店,引发通宵排队、溢价转售、文化共鸣,乃至身份误认的连锁反应。它未承载典型“中国元素”,却以一种“无声出场”的方式完成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嵌入与认同。
Labubu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文化出海”,却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窗口:中国文化如何在无需翻译,更不用“自证”的状态下,被当代全球年轻人自然使用、自发传播,引发情感共鸣,最终形成反向认知的文化影响力路径。
截至2025年,Labubu不仅在StockX等海外潮玩平台上长期占据交易热榜,更在Harrods等高端零售渠道实现了“爆款实体展”的反向延长。与此同时,国内市场也迅速升温,多个城市的泡泡玛特门店出现限量款断货、黄牛炒价翻倍的现象;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上“Labubu晒娃”“抽盒日常”内容频出,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个性与社交品味的新兴载体。
Labubu的火爆并不只是“卖得好”或“看起来特别”,它真正的文化意义在于,已成为一种被使用的情绪工具和社交表达载体,进而完成了从“玩具”到“文化接口”的跃迁。用户不只是消费Labubu,更在使用Labubu参与身份建构、情绪宣泄与社交互联。
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晒出自己“DIY”改造后的Labubu形象,包括服饰搭配、装饰组件,甚至社群挑战。Labubu不仅进入OOTD(今日穿搭)场景,也嵌入咖啡馆打卡、办公桌摆设、情侣互赠等生活情境中。它逐渐由IP形象转变为一种“生活中的情绪陪伴体”与“身份表达道具”,被赋予“发疯符号”“好运挂件”“另类审美表态物”等多重语义。Labubu“可以被拍、被挂、被夸”的高分享属性,使其在短视频、图文平台中天然具备裂变传播结构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行为完全脱离了传统“文化标签”的嵌套,Labubu的“文化感”来自被谁用、怎么用、被如何再造。这一逻辑标志着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传播中进入了共创先于认知、使用先于解释的新阶段。
Labubu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青年共鸣符号,并非偶然,而是踩中了当下年轻人文化消费结构的三重转变:一是从“看我消费了什么”到“看我怎么用它表达我是谁”。Labubu爆火不靠商品属性,而靠情绪可嵌入性。它既可以可爱,也可以怪诞、疗愈,还可以叛逆,正好成为“Z世代”自我认同语法的“万能变体”。二是从“认同一个文化”到“用文化工具认同自己”。Labubu不是靠展示“中国元素”被认同,而是因为它足够“可用”,用户先喜欢上了它,再发现它“来自中国”。这种“被用-被认出-被认同”的文化路径,是新一代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结构。三是从“文化共识到”共情触发“。Labubu并没有特意传达”中国文化,却形成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自然留痕。这种文化认同的发生机制,不靠讲,不靠推,而靠被用、被贴近、被投入日常--它不是国家专门讲出去的,而是用户主动接纳的。
Labubu的成功,离不开以TikTok、小红书、Instagram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所提供的传播机制。这些平台极大压缩了文化传播链路,使得Labubu这样具备“高内容适配性”和“可人格化创作”的IP能在短时间内完成“全球叠加式扩散”。这种扩散机制包括几个关键要素:一是低门槛展示形式。Labubu可以以短视频、平面图、改造图、剧情照等多种轻量内容出现,适配各平台内容分发逻辑。二是高识别度视觉形象。其“九颗牙”“蝙蝠耳”“异瞳怪笑”极易形成识别记忆点,配合盲盒策略产生内容稀缺感。三是人格化延展空间。官方未限制其角色性格定义,反而激发用户以“我的Labubu”为起点创造个性剧情,增强内容黏性。四是情绪共振场构建。平台算法将“情绪投射类使用”内容推送至感兴趣的受众,形成了网民之间的“共同语言”。
在这个结构中,Labubu不是“传播对象”在线配资,而是“传播媒介”本身。它不是被讲述的中国文化,而是被参与、被再创的“社交文化资产”。
升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