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录取中,北京大学也会断档正规配资门户网,沦落到征集志愿了。
陕西今年本科提前批补录名单上,赫然有北京大学的名字,这在全国也不多见。
北京大学断档的专业是小语种类,朝鲜语专业,跟北大陪伴的还有外交学院的日语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,还有华中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。
北京大学名气够大,任何一个专业都不愁就业,小语种专业怎么就不招人待见了呢?
今天,我想给小语种专业正名。
说小语种专业不好就业,是三年前一个公知大V说的,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的论据,说小语种专业“毕业即失业”,他还说,要想学语言类专业,就学汉语言文学,汉语言文学进可攻,退可守,是非常好的专业。
这种观点很快蔓延,影响非常大,于是,文科生报小语种专业的少了,大家一股脑往汉语言文学和法律上挤。
小语种专业真的那么不堪吗?
小语种,顾名思义是相对于英语这些使用的人群大的外语而言,小语种就是只有少数国家使用的外语语种。
对于小语种的定义一般有两种:一是除联合国通用语种以外的语种,联合国通用语种有汉语、英语、法语、西班牙语、俄语、阿拉伯语。二是认为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。一般用第一种定义。
目前,我国高校开设的小语种约30种。
小语种专业在我国大约有这么几个:
德语、法语、阿拉伯语、日语、韩语、西班牙语、意大利语、瑞典语、捷克语、葡萄牙语。波兰语、塞尔维亚语等。
我认为小语种专业看似冷门,实则热门,根本不像大V说的那么不堪!
因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,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。
我的老表多,姑家表弟刘福当年学的文科,我建议他报小语种专业,他选择了西班牙语,说这个语种虽然小,但在世界上名气大,他愿意学这种冷门专业。
大学毕业后,表弟进了西安的一家外贸公司,专门做西班牙语翻译,年薪早已过万,每年春节开着豪车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,惹得全村人都羡慕不已。
而我舅家表妹,也是学文科的,我也建议她报小语种,然而,她一听让她报小语种,就把一个嘴撇到了天上,说,你别坑我了,专家都说了,小语种是新的天坑,毕业即失业,我学那玩意儿干啥?
表妹相信专家,就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,说专家都说了,汉语言文学专业,进可攻,能考上公务员,退可守,能到学校当语文老师,左右逢源,不愁找不到工作。
然而,表妹毕业两年了,考公务员没考上,考教师编制也没考上,今年老家小县干脆停止招聘教师,表妹没办法,只得去一个民办学校当老师,月薪3000元,不知道她后悔没有?
还有我们村上一个男孩,喜欢玩手机,高考成绩很差,最后被湖南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录取,学的是日语。
日语也是小语种,男孩越学越有兴趣,专科毕业专升本,本科毕业又考上了研究生,去年研究生毕业直接进了长沙的一家公司,专门搞日语翻译。
村里的人说,这孩子是浪子回头金不换,当初都认为是学渣,后来竟然成了学霸,谁想得到呢?
不要听专家的忽悠,英语这个大语种可能冷了,因为学英语的太多了,任何一个专业都学英语,人才济济,哪里都不缺英语人才。
小语种就不同了,毕竟物以稀为贵,开小语种的院校少,招的人更少,这么大个国家,这么多涉外贸易公司,还真的比较容易就业。
那么,哪些小语种专业含金量更高呢?
有调查显示,西班牙语、意大利语、法语、德语是薪资较高的“小语种”专业,紧随其后的是日语、韩语。
随着海外各国与我国往来密切,就业机会逐渐增多。在交流所用官方语言中,西班牙语、阿拉伯语、葡萄牙语、意大利语等专业人才紧缺,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自然含金量就高。
如今很多同学填报高考志愿,都是在跟风,比如,教育 部刚说新增智能语言学这些新专业,很多家长和考生不信,说这不是冷门专业吗?不报!
而网上大V说哪个专业好,他们就相信这个,很多考生填志愿全靠短视频,看了几条评论就下决定。有个高中生跟我说,刷手机刷到有人说啥就信啥,根本没人解释清楚。
实际上,冷门专业机会很多,但大家就是不信。现在看着这些补录名额,忽然觉得教育部门是不是该想想办法,别让信息差把学生都导向同一条路?
所有的招生、招考、招聘都应是计划性的,而不是市场化,市场化的结果就是热门的都去抢,冷门没人去甚至消失,以至冷门几十年都没人去研究。
存在即合理,小语种专业能够生存,就有它存在的必要,并非像是专家说的“毕业即失业”,我不信北京大学断档的西班牙语,将来就找不到工作!
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?
升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